掌握自己的生活

掌握了自己的身體,也就掌握了自己的生活

誰還不是個寶寶呀你知道怎么哄我乖乖吃藥嗎

1.提早做好心思建造


可以先跟孩子講道理,多進行溝通,讓孩子明白乖乖吃藥以後,身體才可以很快好起來,不要讓孩子覺得吃藥是一種懲罰,可以適當鼓勵,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勇敢的事情。


2.挑選易承受的藥物


如今很多兒童藥品也考慮到孩子接受的問題,不但包裝卡通可愛,還會有兒童專用果味型藥物,如果味抗過敏藥物、果味維生素咀嚼片(泡騰片)、果味糖漿等,因此在開藥時可以跟醫生講明孩子情況,在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,盡量讓醫生開一些孩子在味道上更容易接受的藥物。


3.遊戲引導孩子吃藥


可以借助孩子喜歡的布偶玩具,通過做遊戲或講故事的方式,情景帶入讓孩子乖乖吃藥。


4.藥片碾碎服用


對牙齒沒有長好或兒童的恒牙一些咀嚼片,使用可能是困難的。關於這樣的一種狀況,家長能夠用擀面杖碾碎給孩子服用。普通藥片如果沒有明確“不可掰開服用”之類的警示,也可以用此方法碾碎喂藥,但注意不要用鐵質物品按壓,以免藥物與之發生化學反應,影響藥效。


5.運用喂藥器送服


有的寶寶嘴巴較小,勺子送服藥物仍會感到不舒服,這時可以使用喂藥器進行服藥,也可以去藥店購買尺寸合適的注射器輔助孩子服藥。


可以將藥物、服藥工具(有量度的滴管、針管)儲存在一個顏色鮮豔、有卡通圖案的容器中。在孩子情緒較好時,提前告知要吃藥了。然後在孩子面前,取出、預備藥物。


精彩喂藥也應注意用藥安全


家長在哄孩子吃藥時,不但要注意巧妙消除孩子的心理抗拒,還要注意喂藥過程中對藥物本身的改變,不要影響藥效的發揮。


1.飲料不行送服藥物


很多家長喜歡把藥物摻雜在果汁或可樂中給孩子服下,用飲料的甜味掩蓋藥物本身的味道,但碳酸飲料或果汁其中的成分可能與藥物成分發生反應,會降低療效甚至帶來副反應。


此外,不是所有的藥物都可以用溫開水送服,如維生素類藥物多不穩定,遇熱後容易被破壞失去療效,故多用涼開水服;益生菌、活疫苗類藥物,遇到溫度稍高的水,會殺滅菌群而影響藥物效果。


有些藥物會不同程度損害孩子的肝髒和腎髒,服藥後需求多喝水來加快代謝,如抗生素、退熱藥、止瀉藥等,而止咳糖漿之類的藥物,一般服藥後5分鍾內不喝水。


2.不要捏鼻子硬灌


一些學生家長自己覺得一個孩子不吃藥哪兒都是那么多事,打一頓或捏著鼻子灌下去就行了。


捏鼻子灌藥易使藥物嗆入氣管,引起呼吸道或肺部吸入性炎症,甚至引起小兒窒息,是十分不可取的方式。盡管簡略粗獷有用,但危險性也非常大。


而且這種“慘痛”經曆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吃藥,使得以後的喂藥更為困難。


3.會集在白日服藥


很多藥物的用法用量標注“每日2次”、“每日3次”,有些家長為了省事,怕孩子晚上鬧騰,則喜歡集中在白天給孩子服藥。


這會使藥物濃度會集在白日,而夜間則達不到醫治的效果,因而應均勻分配吃藥時刻,做到真實的規則服藥,才幹充沛的發揮藥物的醫治效果。


4.一切藥物飯後服用


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需要在餐後服用,家長在給孩子用藥前,要仔細詢問醫生及閱讀藥品說明書。


如一些治療腹瀉的藥物會在飯前服用,對胃腸道比較有刺激性的藥物會在飯後服用,幫助消化的藥物會在飯時服用。


5.膠囊都掰開服用


一些父母在給孩子喂藥時,擔心膠囊類藥物容易粘在孩子的喉部,讓孩子不舒服,通常都會掰開膠囊倒出其中的藥物給孩子服用,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膠囊都可以掰開服用的。


像腸溶膠囊、多數緩控釋膠囊等,屬特殊劑型。穿著一身塑料殼,是為確保藥物進入腸道中特定部位後,才被溶解、吸收。這些藥物不能去殼。


有些藥會影響食道黏膜,如克林黴素膠囊;有些藥特別苦,如某些抗癲癇藥——去掉塑料殼,會添加服藥難度,也不主張裸服。


但一般5歲以下的兒童不會優先開此類藥物,3歲以下的兒童因為吞咽功能發育還不完善,也不建議服用此類藥物。如果有些孩子確實需要服用此類藥物,家長需要在查看說明書及咨詢藥師以後再決定能否掰開給孩子服用。


如果不能掰開又需要服用膠囊類藥物,可以服藥前先讓孩子喝點水,充分潤濕嗓子,並在服藥時,含一大口水送服。


最後,家長在誘導孩子吃藥的過程中,要注意方式方法,切記不要謊稱藥是“糖果”來騙孩子服用,以免孩子自行誤服,埋下用藥隱患,家中的藥品一定要放在孩子觸碰不到的地方。


孩子生病時,服藥要咨詢專業醫生,不要相信別人的“經驗之談”,成人藥品和兒童藥品並不一樣,也不要盲目用成人藥物自行給孩子治療。